东明村竹编——匠人的执着与初心
2024-07-08 17:00:00

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靠着竹林的饶平东明村,竹编工艺曾经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明人。







在这片位于闽粤交界处被郁郁葱葱竹海环绕的土地上,数百年来,村民们用勤劳和灵巧的双手,将竹子编制成簸箕、斗笠、篮子、筛子等精巧实用的竹器,让东明村赢得了“竹编之乡”的美称。






然而,现代化的洪流席卷而来,东明村的竹编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廉价的塑料制品和机械化生产的竹编制品迅速占领市场,传统的手工竹编逐渐被遗忘。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,让曾经热闹的竹编场景也变得寂静。


尽管如此,在这片竹海深处,几位老人依然守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。他们用历经岁月磨砺的双手,编织着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竹器。




68岁的陈瑞珠老人,是东明村竹编手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。从小便开始学习竹编的她,用她的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竹器,更是岁月的故事。


“以前家家户户都做竹编,编好的竹器拿到集市上去卖,是主要的收入来源。12岁就开始学做竹编,记得20来岁的时候做的小竹篮,天还没亮就挑到隔邻的福建太平墟卖,一个只卖8分钱,很辛苦,但那是主要的收入来源。”陈瑞珠老人这样回忆道。


陈瑞珠的话语间,透露着对竹编的深情:“先锯竹子,再用刀劈,每一个竹条的宽度和厚度都要自己掌握。脑中要有图,手上要有力。”







竹编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,从竹子的选择、剥去竹皮、切割成条,到成品的完成,每一个环节都要求高度的技巧和经验,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成品的美观及耐用性。而且不同造型的竹制品,也都有不同的编制技艺手法。


数十年间,陈瑞珠的头脑中,已经牢记着数十种竹器的制作技艺。


“现在,虽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但我还是喜欢做竹编,这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了。不管如何,我都会一直做下去。”她坚定地说。




陈瑞珠的女儿、村干部陈凤红回忆道:“我们东明村的竹编,自古以来以竹为主。以前没有其他工作,所有村民都是以竹编谋生。最兴盛的时候,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。”



“赶墟(赶集)日定得很早,每月逢一四七就是福建的太平墟,三六九就是饶平的浮山墟。都是十几公里远。以前的人有单车的就骑单车去,没有的就步行,所以一定得天还没亮就出发。”以前卖8分钱的竹篮,到一块多,到现在的几十上百元。纯手工编制的竹器也从日常的用品,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工艺摆件。



作为村干部的陈凤红也深刻地认识到,竹编工艺不仅是东明村的传统手艺,更是该村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竹编产品在旅游市场和文化产品市场中具有独特的吸引力,通过竹编,不仅可以增加村民收入,还能吸引游客,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。




陈凤红说:“去年我们村举办了东山梅花节,得到了镇政府和海惠的大力支持。海惠统一打造了村里几个艺人的门口竹编摊位,增加了竹编艺人的收入,也宣传了东明村的竹编。”







在梅花节中,还举行了竹编竹艺大赛,来自东明村及附近乡村的竹编竹艺匠人们的巧手赋予竹子新生,他们各展身手将一个个美观实用、构思巧妙的竹艺制品呈现在大家眼前。





图片

汇丰海惠潮州乡村宜居项目


汇丰宜居乡村计划-潮州乡村振兴项目于2022年启动,该项目由汇丰支持,海惠执行。项目在结合李工坑村、东明村、溪西村三村特色和村民需求基础上,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、盘活现有资源,变资源为资产,集体经济增收、综合人才培育、在地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和社区治理提供综合支持。


东明村,项目将提升、改造东明村夜间景观及旅游发展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(夜间景观用于延长游客游玩时间和丰富游玩体验,相关设施的配套用于补充东明村现有设备的不足,例如厕所、桌椅、舞台灯、音响等;同时,项目通过田野走访,支持村舞蹈队活动,开展村民晚会等形式,挖掘村里有心有能力有想法的村民骨干,推动和影响他们参与村文旅产业的更新发展。


项目还将通过文旅合作社的建设,促进全村文旅项目标准化发展,推动当地文旅资源与区域范围内的其他产业平台的对接,还将借助此平台对村内各产业主体、农户,提供技术、人力、智力方面的支持。项目期望可以充分发挥东明村现有的人力、物力、环境等资源,与项目资源合力,一起为东明村种下一颗能凝聚人气、吸引客流、带来创收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