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80岁神仙姐姐”卖紫薯 | 汇美乡村工作坊手记(上)
2025-06-20 09:15:54



工作坊第一天,我刚到举办这次工作坊的酒店,遇到汇丰和海惠的同事。我问,前几天会议通知上写的是另一家酒店,为什么昨天突然改成这一家?


他们说,因为“仙姐”先到了,昨天去住了那家酒店,觉得房间里味道不好,后来发现有严重的霉菌,而且换了4个房间,个个都这样,于是建议会务组紧急换了酒店。她在那个酒店待了四五个小时,头晕得很,现在病得严重,去医院打针了。多亏有她,避免了更多同事受害。


“仙姐?神仙姐姐?”我觉得奇怪,问:“仙姐是谁?”


他们说,“仙姐”来自湖南平江县,是当地有名的公益带头人,她以前在义乌打工,后来回到家乡做扶贫、助老,带领大家做集体经济产业化。她本来可以赚很多钱,义乌的老板现在还要请她回去接手工厂,但她放不下村里的事。


我对这位“仙姐”充满好奇。后来才知,她名叫王解先,我以为的“仙姐”,其实是“先姐”。


当天晚上全体参会者进行“破冰”活动,“先姐”仍未露面。“破冰”结束,我下楼,迎面碰上一位女士,她沙哑着声音,很礼貌地问我:“您从哪里来?”


我说: “我从北京来。您是?”


她说:“我是湖南平江的,我叫王解先。”奥,原来她就是那位“神仙姐姐”。


我不由多看她一眼,她个子高高的,虽因病戴着口罩,也能看出瓜子脸型和高挑端直的鼻梁。她的两眉间有一个红红的 T 字,后来才知是因她头痛,同事潘银凤帮她按摩留下的印记。她看起来四十多岁,头发却有些花白了。她要和几位同事到楼下走走,邀请我一起去,我们边走边聊。


”先姐“王解先


王解先说,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,所以对贫穷有最深切的感受。她15岁就辍学外出打工,三个月后,在工厂赚了125块钱,寄给妈妈100块。妈妈在回信中说:“孩子,妈妈对不起你,这个年龄没读书就出去打工。” 看到妈妈的信,王解先哭了。


打工多年后,她因结婚回到家乡,婚后在乡镇开了间小店。2012年,她加入志愿者团队,刚开始他们资助的贫困学生只有6个,4 年以后,学生达到238个——但她也发现,当爱心人士捐助时,有些孩子不愿伸手接钱。她又发现,对乡下人来说不值钱的东西,比如红薯、南瓜、冬瓜,村民用来养鸡养猪,或吃不完扔到田里,城里那些爱心人士却很喜欢。


于是,她时不时地帮农户把这些东西卖给爱心人士。不知不觉4年过去了,一算账,那些红薯萝卜青菜居然变现了20多万!当时这可是一大笔钱。她算出这个数字时,想到那些出于自尊不愿被“施舍”的学生,如果他们家里能种植售卖农产品,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?


于是,她找到捐助的爱心人士,建议换一种帮扶方式,让农户把家里的一亩半分地种上菜,爱心人士购买,她负责菜的品质和运输,“这样你们做了好事,也吃到了好东西。”


2017年3月,王解先带12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学生家庭,成立汇民合作社,让他们用劳动来增收,改善生活。



她说,这些年没有赚到钱,也很苦,但当看到第一批资助的孩子上了大学,现在又去做老师,看到帮扶的农户建了房子,“看到他们人生的变化,我很有成就感。”


2020年,村里请她回村做带头人,她觉得压力很大,但愿意试试当发展经济的“排头兵”。


平江县从乾隆时期就是“红薯之乡”,有种红薯的传统。王解先说,1954年,她村里有位农民种出了一个80多斤的“红薯王”,成了劳模,还去北京见过毛主席。平江土壤适合种薯类,她便带领村民种市场差异化更高的紫薯,开发紫薯系列产品。


她认为,做农业不像其他行业,其他行业可能只益于自己或某个人群,但农业利人利己,是民生项目,可以改变许多农村家庭的命运,所以做农业要有善的发心,“我从来没有把它当生意看,我是把它当事业的。”


过去5年,平江遭遇两次洪灾、一次旱灾。她说:“洪灾一来,什么都冲掉了。幸亏有朋友们,一有灾情,汇丰来了,海惠来了,爱德来了,伸出援手帮我们重建。”做农村集体经济太难了,她经常累得想放弃。以前她抱怨不干了,村民劝她:“你不干了,我们怎么办?”去年洪灾她说不干了,村民们却说:“那你就歇歇吧,你太累了!”


她笑说:“我这白头发就是这三年里长的。我不年轻了,但也没那么老啊,我孩子说,‘妈妈,你这头发像 80 岁一样!’”她又笑起来。


王解先在直播间卖紫薯产品


想像着时常突如其来的洪灾,感受着像“先姐”这样乡村带头人的艰难,我不由想到这次“汇美乡村”项目的主题---“建设韧性社区”。 所谓建设韧性,是要强化社区抵御灾害、适应变化、快速恢复和发展的能力,做到“抗打击”、“能恢复”和“可持续”,但社区的韧性,归根到底是人的韧性。


正是那些像“先姐”这样愿意留下来、带动乡村发展的人的韧性,决定了一个村社是否有应对风险和变化的能力。参与本次工作坊的全国19个乡村带头人,都担负起了这样的使命,工作坊能做的便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。


工作坊结束后,王解先回到家乡,在直播间与同事潘银凤一起销售自己开发的“源三农”紫薯干。我看到她们在直播间戏称自己为:“80 岁老太婆卖紫薯干。”





工作坊正式开始时,主持者准备了一些纸条,每张纸条写着几首儿歌中的一句歌词。大家抽完纸条,相互找与自己“唱”同一首歌的伙伴。


杜晓慧抽到一张“不怕太阳晒”,兴奋地找到与她同唱《读书郎》的伙伴们。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唱出这首儿歌:“小嘛小儿郎,背着那书包上学堂,不怕太阳晒,不怕那风雨狂,只怕先生骂我懒呀,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。”


唱完,大家围坐一圈,讨论主持人给的主题:“你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是什么?”


杜晓慧说,她小时候带着一帮小伙伴去地里挖红薯,结果一回到家妈妈就说:“哎呀,不知道谁偷了我们家的红薯。这些孩子,红薯还没熟呢,多可惜啊。”


大家都笑起来,杜晓慧笑道:“我这才知道,我是带人偷了自己家的红薯。现在我种了四五百亩地,有几十亩的红薯,是不是跟小时候偷红薯有关系?”




杜晓慧是浙江衢州衢江区莲花镇惠乡园家庭农场主、莲花镇未来社区妇女带头人。她发现农村普遍有一个问题:虽然有好产品,但很难卖出去,很多城市人想买农户的菜,又不知道去哪里买。要做好农业,必须改变模式。”


她说:“传统农业太难了,最大的困难是卖不出去。所以不要等到产品出来了才去找销路,要提前把销路给铺好。当我种下一颗种子的时候,就已经把它卖出去了。”


2019 年,她创办了一个家庭农场,既有种植,又有餐厅,还开展文旅,吸引企业、学校来这里团建和研学。



孩子们在杜晓慧农场下莲池摸莲藕,杜晓慧供图


她的餐厅往往爆满,便将客人引到邻近农家,客人有吃饭的地方,农户也有收入。“或者我请这户人家蒸包子,那户人家包水饺,大家一起来。”


她是怎么从一棵种子开始就把农产品卖出去的?原来她一开始就瞄准了目标客户,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,通过朋友圈发布,让大家来她这里种植、采摘。


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她这里种菜、育红薯秧;学校组织学生来采摘后,再用农产品做手工 —— 不再是销售农产品,而是销售学校、家长都认可的“自然教育体验”。


小朋友用玉米皮、玉米樱做成漂亮的穿长裙的娃娃。她说:“玉米皮才值几分钱?但引导孩子们用它来做手工,孩子们得到童年的乐趣,农产品又得到升值。”


规模最大的一次研学,有 900 多位学生在杜晓慧的地里挖红薯,玩得不亦乐乎。杜晓慧笑道:“我小时候应该多偷点红薯,说不定现在我种的更多!”


研学的孩子们用玉米皮做成裙子,杜晓慧供图


杜晓慧的儿歌小组里,还有北京密云区石城镇黄峪口村党支书饶仕忠,他 60 多岁,是工作坊中年纪最长者。


他也说起童年的趣事:“小时候,我爸爸养蜜蜂,我有一次去蜂箱里偷蜂蜜吃,结果被蜜蜂追,把我蛰得满头包。我长大后,就带着村民养蜜蜂。”


黄峪口村以本地核桃、板栗林果业和中华蜂养殖业为主,我问饶书记:“现在蜂蜜的产量和销售怎么样?”


他苦笑道:“不怎么样。”虽然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成熟,村里有一定的养殖规模,但春季花期断档,蜂蜜产量低。他说,这次参与“汇美乡村”工作坊,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支持,在村里种植 500 棵糖梨和 2000 棵食用玫瑰。


“40年前,糖梨能卖到王府井百货商店。”他说。后来经济效益低,村民们几乎放弃了种植。但在他看来,糖梨储存时间长、含糖量高,关键是花期早,这样一来,蜜蜂早春有梨花,随后有玫瑰花,等玫瑰谢了,满山的野荆条花就接着开放了。


这样一来,花期不再断档,蜂蜜产量自然也就能稳定提升。



工作坊内每位带头人都交流了自己的故事,从童年聊到当前的困境与破局想法。比如范秀云,扎根四川彭州通济镇做公益志愿活动,成立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。她创立的“爸妈食堂”,为社区100位特需老人提供公益午餐,同时搭建爱心捐赠平台和志愿服务平台,也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、残疾人和活力老人的灵活就业。


这次参与“汇美乡村”,她希望结合“爸妈食堂”的成功经验,通过认领菜地和购买蔬菜包,增加自我造血功能,实现经济自立。



在工作坊里,范秀云与同事交流


她说:“小时候我很懒,不下地干活,我妈说,完了,这孩子这么懒,以后嫁不出去啊。我叔叔说:‘不一定,你看她嘴巴那么大,以后肯定靠嘴皮子吃饭。’现在我真的全凭嘴皮子,打动别人,要别人资助,看来我叔叔的预言还是准的。”

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。总结各小组的发言时,工作坊组织者王学均感叹道:“看来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,就埋下了将来事业的种子。”